


2025年7月17—20日,外研社“2025年全国高等学校外语学科中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第一期——国际传播与翻译教育教学研修班在北京顺利举行。本次研修班以“跨越 超越 卓越”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270余所院校的300余名外语教师,共同探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的翻译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创新发展,共促外语人才培养质效提升。我校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研室教师王盼参班学习。
(图为参会教师)
本期研修班内容丰富,极具思想密度与前瞻视野。本期研修班特邀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河北师范大学李正栓教授、河南大学刘泽权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焦丹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翟峥教授、外研社范祥镇副编审主讲。7月18日上午,研修班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会议中心学术报告厅开幕。王文斌教授基于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内传播能力的差异,深入阐释了外语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数智时代语言交流中人类智慧的必要性。刘泽权教授深入阐释了AIGC时代下,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对提升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意义。翟峥教授基于国际传播实践案例,探讨了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叙事与共情能力。7月19日,范祥镇副编审介绍了外研社在推动翻译专业建设与翻译学科发展中的工作思路与重要举措。李正栓教授系统地回顾了自16世纪起,中国典籍英译经历的演进阶段,并以毛泽东《长征》诗的国际翻译为例,全面梳理了该诗的全球化传播轨迹。最后,焦丹教授从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与现状出发,阐释了翻译及翻译教育教学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的核心价值。
(图为主题分享)
我校教师参班期间,认真学习了专家们的主旨报告,就国际传播、翻译实践、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内容与参会同行们作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获益匪浅。在理论认知方面,此次研修帮助我校教师深入认知到翻译作为战略传播核心的本质,了解到英语教师应掌握跨文化传播前沿路径,推动翻译专业与国际传播学交叉融合,明确精准传递国家声音与构建话语体系的紧迫性。在翻译教学方面,通过会上创新案例教学与技术赋能的融合展示,我校教师见证了技术赋能教学的价值,认识到今后应积极利用AI辅助翻译工具等创新手段拓展课堂边界。但也深刻认知到在拥抱AIGC的同时,必须强化人文素养的根基性地位,在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文化敏感性与受众意识,传递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参会教师期待今后能够带着所学所获,积极投身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在教学中不仅关注知识传授,更会聚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与专业能力的翻译人才,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力所能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