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学生工作
学生活动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生活动 > 详情页
【暑期社会实践】寻梅探戏韵 青春践传承——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英语2301班“寻梅”青年文化实践团开展三下乡实践活动
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 2025-08-05

2025年7月10日至24日,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英语2301班“寻梅”青年文化实践团队奔赴安徽省安庆市,开展为期1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探寻黄梅戏的历史脉络与当代生命力”为主题,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走访、非遗体验、社区互动等形式,深入挖掘黄梅戏的文化根脉,探索传统戏曲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路径,以实际行动助力非遗文化焕发青春活力。  

一、溯本求源:从历史档案中触摸黄梅戏的根脉  

活动前期,团队通过线上线下双渠道收集黄梅戏历史资料,梳理其从湖北黄梅民间小调发展为国家级非遗剧种的历程。团队成员们查阅了《黄梅戏志》、安庆地方戏曲档案,发现黄梅戏的‘草根性’是其生命力所在。同时还制作了黄梅戏发展时间轴,标注《天仙配》《女驸马》等经典剧目的诞生节点,分析其吸收徽剧、青阳腔等艺术形式后的创新特色。

面对当代黄梅戏观众老龄化、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团队在指导老师樊晨的带领下,设计了一份涵盖200人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90%的年轻人通过短视频接触过黄梅戏片段,但仅10%完整观看过一场演出。”这一发现让团队意识到:“破圈”传播是关键。  

团队成员与黄梅戏演员的采访.jpg


(图为团队成员与黄梅戏演员的采访)

二、田野躬行:在会馆与剧场中感悟艺术真谛  

7月18日,团队走进安庆市黄梅戏会馆。泛黄的戏服、手抄剧本、老式留声机让成员们震撼:一件戏袍上补丁叠补丁,可见老一辈艺术家对艺术的坚守。在互动体验区,成员们跟随非遗传承人学唱《夫妻观灯》选段,体验“一唱三叹”的婉转唱腔。“黄梅戏的韵味藏在方言里,安庆话的‘咬字’和‘拖腔’是灵魂!”在日志中写道。

团队成员参观黄梅戏博物馆.jpg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黄梅戏博物馆)

与国家一级演员王丽娟的对话更让团队动容。王老师回忆道:“80年代下乡演出,乡亲们举着火把追戏班,如今剧场座位空了,但我们的心不能空。”青年演员李梦则分享了创新尝试:将黄梅戏与流行音乐结合改编的《牡丹亭·寻梦》在B站播放量超50万。“传统需要‘破壁’,但魂不能丢。” 

演员们展示《夫妻观灯》中的选段和表演技巧.jpg 

(图为演员们展示《夫妻观灯》中的选段和表演技巧)

三、社区共情:在烟火气中看见传承希望  

7月22日,团队参与社区黄梅戏演出。台上,72岁的退休教师刘英与9岁孙女同台演出《打猪草》,稚嫩的童声与苍老的唱腔交织,赢得满堂喝彩。“孙女说学戏比打游戏有意思!”刘奶奶的话让成员们看到希望。社区文化站站长透露,通过“戏曲进校园”项目,已有3所小学开设黄梅戏兴趣班。

《打猪草》等节目的黄梅戏演出.jpg

(图为《打猪草》等节目的黄梅戏演出)

团队还化身“临时教员”,在社区工作坊教孩子们画黄梅戏脸谱。设计的Q版黄梅戏卡通形象十分受欢迎。这种“轻量化”传播方式被写入团队《黄梅戏年轻化传播建议书》,提议用表情包、国风手游皮肤等吸引Z世代。  

四、青春答卷:以专业赋能文化振兴  

结合英语专业优势,团队翻译了黄梅戏经典剧目英文简介,制作双语宣传册。“希望帮助黄梅戏走向国际。”队员王梦涵表示。实践期间,团队累计发布调研视频12条,抖音话题#黄梅戏的青春力#阅读量破百万。

指导老师樊晨评价:“同学们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用创意激活非遗基因,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文化担当。”正如团队日志所写:“黄梅戏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江河。我们的使命,是让这条河永远奔腾。”  

这个夏天,“寻梅”团队以青春之名,在乡野舞台写下与传统戏曲的双向奔赴。他们的实践证明:非遗传承需要“守正”的敬畏,更需要“出圈”的胆识。而黄梅戏的当代故事,正由更多这样的年轻身影续写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