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20日,安徽信息工程学院通识学院物理教研室在A7N501会议室成功举办了“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总结会议。本次活动旨在提升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贯彻落实学校合格评估要求,围绕《安徽信息工程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推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技能和课程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物理教研室全体教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图为会议现场)
活动回顾:聚焦《大学物理》知识图谱教学模式构建
2025年3月20日,物理教研室在求是楼N501办公室召开了《大学物理》知识图谱教学模式构建研讨会。会议由物理教研室主任孙金芳主持。孙主任在开场讲话中强调了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并介绍了学院和学校在教学改革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搭建的平台。她鼓励专任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积极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
研讨会上,张侃老师分享了其智慧课程项目《大学物理知识图谱》的经验,引发了与会教师的广泛讨论。教师们围绕知识图谱的构建、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话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孙金芳主任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物理教研室在《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中取得的成绩,并强调《大学物理》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她希望教研室继续探索创新,为学院和学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贡献力量。
特色做法:构建动态化、智能化的知识图谱
本次活动的核心成果是《大学物理》知识图谱的构建。通过分层结构化知识体系、多维关联与跨域融合、评价与反馈闭环等特色做法,物理教研室成功将《大学物理》知识点体系化、智能化。具体亮点包括:
分层结构化知识体系:将大学物理按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等分支划分层级,细化知识点粒度,并标注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多维关联与跨域融合:将虚拟仿真实验与理论知识动态链接,并与数学、计算机等学科建立跨学科关联。
评价与反馈闭环:通过习题练习、前置测试等数据生成知识掌握热力图,为教师提供教学效果反馈,辅助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
主要问题与解决措施:以问题驱动推动改革深化
在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物理教研室也面临了数据整合、知识关联复杂性高、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困难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提出了以下解决措施:
数据整合与知识结构化:通过人工审核和关联标注,确保知识点的逻辑准确性。
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通过前置测试和学习行为分析生成用户画像,结合协同过滤算法推荐学习路径。
实验与理论融合:在知识图谱中嵌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实现“边学边做”。
跨学科与国际化兼容:建立物理-数学概念映射表,并利用机器翻译生成多语言节点,提升国际化兼容性。
主要成果:完成《大学物理》知识图谱建设
通过本次活动的开展,物理教研室成功完成了《大学物理(1)》和《大学物理(2)》的知识图谱建设,涵盖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共241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配套3-6题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展望未来:持续探索教学改革新路径
本次教育教学改革经验交流活动不仅总结了物理教研室在知识图谱建设中的经验,也为未来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物理教研室将继续以问题驱动为核心,通过技术工具、学科协作和用户反馈的闭环迭代,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化,为培养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