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办公室:0553-8795000/3913500 招生咨询:0553-3913567 人才招聘:0553-8795011

教学科研
学术交流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术交流 > 详情页
外语教研室教师参加“高等外语教育‘三进’工作研讨会”
通识教育与外国语学院 2025-05-25

5月21至22日,我院公共英语语教研室副主任周宝航、教师丁芊参加于江苏徐州举办的高等外语教育“三进”工作研讨会。本次会议针对“三进”铸魂・数智赋能・传播导向——教育强国建设引领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发展的主题,协助高校及高校教师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积极响应《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创新数智赋能背景下“三进” 课程建设,探索“三进”实践教育路径,帮助高校提升教师“三进”教学能力,创新外语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加快培养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

简单的开幕式后,首先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孙有中校长进行主旨报告。孙校长提出要提高认识,解决纯粹为了应付工作的现象,我们需要充分认识到《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于外语类专业的要求,培育“三有人才”。理解中国、沟通世界,是外语类专业最大的课程思政,是外语类专业新文科建设的首要任务。

接下来,江苏省教育厅原一级巡视员袁靖宇针对全球竞合新格局下的中国高等教育重构问题做出了相关报告。他首先提出了全球竞争与合作格局的七大新特征,在此特征下,高校与高校教师须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中国坐标,扩大格局,提高站位;此后,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提出,我们需要高度重视“三个意识”的培养。他给出了大量丰富详实对外翻译实践中的例子,从对外翻译的角度看“三进”,要达到正确性、可读性以及正确的传播效果,最后介绍了图书《中国时政话语翻译基本规范英文》作为参考;上海交通大学的杨枫教授则着重强调在人工智能时代,面对技术伦理问题、文化身份冲突以及评价体系重构的挑战,外语教师必须培养以跨文化灵性、技术批判力与本土叙事力为核心的教师素养。

图为研讨会现场.jpg

(图为研讨会现场)

在实践交流环节,各发言代表针对“三进”引领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创新路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与人才培养路径、传统教材与《理解当代中国》教材的融合路径以及以赛促学等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发音。我校教师在本次会议中收获颇丰,对于之后的外语教育甚至是高校学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三进”工作将在之后不断指导我校外语课程建设和育人模式工作队推进,力争为我校更多、更快地培养能够理解中国文化、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